40多年前,当杜应流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霍山县时,谁都不曾想他会成为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史上的风云人物。2024年,已成为中国装备工业领域头部企业之一的应流集团,正加紧建设六安航空产业园,并开始布局低空领域,依托30多年的装备制造技术,为推动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这一切,都源于创新。
7月12日,大雨,位于霍山县的应流集团老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测试材料,“我们会针对不同的材料元素特质,在后续生产中采用不同的工艺和方法。”另一边,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材料的相关属性,并做好记录。
“要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应流集团副总裁丁邦满认为,他是跟随杜应流一路创业过来的集团老兵,对创新发展深有感触。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为何能成为核能等重要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核心企业?数据显示,近三年,应流集团研发投入10.4亿元,是当期利润的1.2倍,研发投入强度高达15.7%。
“实际上,我们的创新是融入大家的骨子里的。”丁邦满说,集团创始人杜应流上世纪70年代末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霍山县,从一辆车开始创业,和战友成立老兵车队跑运输,不满足于传统赛道,进入铸造领域。曾经,创业遭遇失败,公司资产只剩下两台炉子。“还能干什么呢?干铸造吧!”不服输的劲儿,让应流人走出了自己的路。
1990年,应流集团进入铸造行业,专注于装备工业用铸造零部件。“这也是经历了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丁邦满说。曾经,为了把一个部件研究透,公司从领导到员工持续加班一个月,反复拆解、研究、试验、打磨。那个年代满满的创业激情,至今回想起来仍让许多集团老员工热血沸腾。
创业艰难,也要找对路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创新、突破后,1996年,应流集团已进入国际市场,与众多世界行业龙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应流集团还在美国设立分公司,2009年在荷兰设立分公司,2016年在德国设立分公司,持续对接国际技术和市场。
如今,应流集团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客户,其中包括13家世界500强。国际客户中,该集团主要为航空、燃气轮机、泵阀流体、油气和工程矿山装备的全球行业头部企业服务,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几乎都与应流集团有业务合作关系。在国内,该集团服务于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航空航天、核能核电、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实现多种产品的首台套国产化。
“要说应流为什么能够有现在的成就,那就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丁邦满认为。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别山区小铸造厂开始,该集团从生产技术含量低的简单铸件起步,逐步提升到核能核电、航空航天和燃气轮机等高端产品;又从铸造为源头的关键零部件,逐步延伸到核辐射屏蔽材料、涡轴发动机、混合动力包合重载无人机,形成高端部件、核能材料、航空科技“三大主业”,无一不是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通过自主创新蹚出了一条民企高质量发展之路。
“重燃轮机叶片技术含量极高,要求承受超过1400度的高温,还有高压、高转速,是燃气轮机领域的世界难题之一。”应流集团技术副总裁施长坤7月12日介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该集团已实现了F级重燃轮机透平叶片的国产化,更高级别的叶片也已于今年5月实现技术突破,达到全球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该集团围绕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战略,聚焦核电能源、航空航天、燃气轮机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致力解决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难题。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主承制单位,完成国家两机重大专项首台大F 级重型燃机一二三级高温合金叶片研制并交付,华龙堆型一体化金属保温层实现国际首创、国际领先,增程全电重卡翻越海拔 5646 米米拉山口、完成 2000 公里路试,百千瓦级涡轮混合动力系统成功点火实现满功率输出,高原型无人机开展高原高寒环境试飞。
一项数据可以印证应流集团的技术突破努力。在近三年累计超过10亿元的研发投入下,该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项,合作高校院所16家,技术合同交易额3.7亿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陆续转化和产业化。集团母公司发挥“孵化器”作用,通过应流航源、应流久源、聚变新材三家高技术企业,正在把产业延伸到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工程和后处理、聚变能源领域,主导产业连续跨越特种泵阀部件、核电关键部件、两机高温部件三个“高门槛”。
国之重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从来都是一条漫长和艰难的道路。“尤其是从传统铸造行业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迈进的过程中,单纯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了。”丁邦满说。
在参与国家和省重大专项过程中,应流集团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型产业。该集团相继承担了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相关任务、“能源装备创新工程专项”,完成核一级主泵泵壳、爆破阀研制,成为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华龙一号产业链联盟的重要成员。承担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相关任务、“燃气轮机自主创新工程专项”、省定向委托科技重大专项,开展自主重燃高温合金叶片、国产大飞机发动机高温合金机匣和叶片等研制任务,“两机”高温部件进入行业前列,对企业业绩增长的贡献达到 60%。目前,该集团正筹建院士领衔、知名专家组成的核能先进材料与装备学术委员会,为更多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另一方面,国之重器需要更多企业一起协同创新突破。应流集团先后与中国航发、航天科工、中船集团、国家电投、中核集团、广核集团等一大批央企集团在科研生产上高层次合作,有项目、有成果、有订单,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创新成果同步转化,加速产业升级。
围绕智能制造,该集团在数智协同方面发力。“关键技术突破支撑了整个集团的产品高端化。”丁邦满说,该集团高端产能建设充分体现智能化、绿色化,叶片机匣生产线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超过 90%,建成全行业第一条辐射屏蔽材料全工序智能化生产线台机器人联动自动制壳系统。
“我在职工大学学习了很多的装备制造理论基础知识,又在工厂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中。”汪兴芳说,当时在职工大学的学习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每天下班后,我们都学习到晚上10点。”2019年,她又参加了职工大学的本科班学习。如今,职工大学还有研究生班,“有机会我一定报名学习,这是我做好工作的根本。”对于应流航源技术工程师汪兴芳来说,这份工作改变了她的人生。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如今的工程师,带领技术小组攻关集团重大项目,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一切都和应流职工大学相关。
2002年,杜应流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干成了。当年,应流集团开办职工大学。“当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集团人才储备的问题。”丁邦满说,在曾经的发展中,应流集团遭遇到的人才瓶颈与其他企业无二,尤其是在山区的企业,招引人才更难,应流的解决办法现在看来大胆且独辟蹊径。之后,应流职工大学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专业人才1000余人,且全部在该集团就业,成为如今应流的中坚力量。同时,该集团还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多人。随着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快速成长,该集团目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战新领军人才、115创新团队、省级技能大师等一批骨干人才,成为该集团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该集团拥有8大国家和省级主要创新平台,包括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如今,该集团已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们安徽现在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一大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科研人才。”丁邦满说,作为本土企业,安徽的科创资源是集团发展的根本依靠。
目前,应流集团已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能源研究院筹划共建氨氢融合动力联合实验室,运用该集团现有涡轴发动机产品基础和科研生产体系,突破氢氨燃机关键技术,力争实现行业首创。另外,该集团还在推进与北理工合肥无人智能装备研究院在混合动力系统领域深度合作,瞄准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器的迫切需求进行关键技术研发,聚集面向未来产业领域的新增长动能。(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实习生 许静怡 钱晟凡 文/摄)
40多年前,当杜应流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霍山县时,谁都不曾想他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风云人物。2024年,已成为中国装备工业领域头部企业之一的应流集团,正加紧建设六安航空产业园,并开始布局低空领域,依托30多年的装备制造技术,为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一切,都源于创新。
7月12日,大雨,位于霍山县的应流集团老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测试材料,“我们会针对不一样的材料元素特质,在后续生产中采用不一样的工艺和方法。”另一边,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材料的相关属性,并做好记录。
“要舍得在研发上投入。”应流集团副总裁丁邦满认为,他是跟随杜应流一路创业过来的集团老兵,对创新发展深有感触。
作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为何能成为核能等重要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三年,应流集团研发投入10.4亿元,是当期利润的1.2倍,研发投入强度高达15.7%。
“实际上,我们的创新是融入大家的骨子里的。”丁邦满说,集团创始人杜应流上世纪70年代末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霍山县,从一辆车开始创业,和战友成立老兵车队跑运输,不满足于传统赛道,进入铸造领域。曾经,创业遭遇失败,公司资产只剩下两台炉子。“还能干什么呢?干铸造吧!”不服输的劲儿,让应流人走出了自己的路。
1990年,应流集团进入铸造行业,专注于装备工业用铸造零部件。“这也是经历了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丁邦满说。曾经,为了把一个部件研究透,公司从领导到员工持续加班一个月,反复拆解、研究、试验、打磨。那个年代满满的创业激情,至今回想起来仍让许多集团老员工热血沸腾。
创业艰难,也要找对路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创新、突破后,1996年,应流集团已进入国际市场,与众多世界行业龙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应流集团还在美国设立分公司,2009年在荷兰设立分公司,2016年在德国设立分公司,持续对接国际技术和市场。
如今,应流集团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客户,这中间还包括13家世界500强。国际客户中,该集团主要为航空、燃气轮机、泵阀流体、油气和工程矿山装备的全球行业头部客户服务,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几乎都与应流集团有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在国内,该集团服务于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航空航天、核能核电、海洋工程等多个领域实现多种产品的首台套国产化。
“要说应流为什么能够有现在的成就,那就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丁邦满认为。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别山区小铸造厂开始,该集团从生产技术上的含金量低的简单铸件起步,逐步提升到核能核电、航空航天和燃气轮机等高端产品;又从铸造为源头的关键零部件,逐步延伸到核辐射屏蔽材料、涡轴发动机、混合动力包合重载无人机,形成高端部件、核能材料、航空科技“三大主业”,无一不是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通过自主创新蹚出了一条民企高水平发展之路。
“重燃轮机叶片技术上的含金量极高,要求承受超过1400度的高温,还有高压、高转速,是燃气轮机领域的世界难题之一。”应流集团技术副总裁施长坤7月12日介绍,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该集团已实现了F级重燃轮机透平叶片的国产化,更高级别的叶片也已于今年5月实现技术突破,达到全球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该集团围绕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战略,聚焦核电能源、航空航天、燃气轮机等新兴起的产业重点领域,致力解决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难题。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型号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叶片主承制单位,完成国家两机重大专项首台大F 级重型燃机一二三级高温合金叶片研制并交付,华龙堆型一体化金属保温层实现国际首创、国际领先,增程全电重卡翻越海拔 5646 米米拉山口、完成 2000 公里路试,百千瓦级涡轮混合动力系统成功点火实现满功率输出,高原型无人机开展高原高寒环境试飞。
一项数据可以印证应流集团的技术突破努力。在近三年累计超过10亿元的研发投入下,该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项,合作高校院所16家,技术合同交易额3.7亿元,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陆续转化和产业化。集团母公司发挥“孵化器”作用,通过应流航源、应流久源、聚变新材三家高技术企业,正在把产业延伸到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工程和后处理、聚变能源领域,主导产业连续跨越特种泵阀部件、核电核心部件、两机高温部件三个“高门槛”。
国之重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从来都是一条漫长和艰难的道路。“尤其是从传统铸造行业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迈进的过程中,单纯的创新已经不能够满足发展需求了。”丁邦满说。
在参与国家和省重大专项过程中,应流集团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型产业。该集团相继承担了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相关任务、“能源装备创新工程专项”,完成核一级主泵泵壳、爆破阀研制,成为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华龙一号产业链联盟的重要成员。承担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相关任务、“燃气轮机自主创新工程专项”、省定向委托科技重大专项,开展自主重燃高温合金叶片、国产大飞机发动机高温合金机匣和叶片等研制任务,“两机”高温部件进入行业前列,对企业业绩增长的贡献达到 60%。目前,该集团正筹建院士领衔、知名专家组成的核能先进材料与装备学术委员会,为更多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另一方面,国之重器需要更多企业一起协同创新突破。应流集团先后与中国航发、航天科工、中船集团、国家电投、中核集团、广核集团等一大批央企集团在科研生产上高层次合作,有项目、有成果、有订单,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创新成果同步转化,加速产业升级。
围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该集团在数智协同方面发力。“关键技术突破支撑了整个集团的产品高端化。”丁邦满说,该集团高端产能建设充足表现智能化、绿色化,叶片机匣生产线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超过 90%,建成全行业第一条辐射屏蔽材料全工序智能化生产线台机器人联动自动制壳系统。
“我在职工大学学习了很多的装备制造理论基础知识,又在工厂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中。”汪兴芳说,当时在职工大学的学习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每天下班后,我们都学习到晚上10点。”2019年,她又参加了职工大学的本科班学习。如今,职工大学还有研究生班,“有机会我一定报名学习,这是我做好工作的根本。”对于应流航源技术工程师汪兴芳来说,这份工作改变了她的人生。从一名中专生成长为如今的工程师,带领技术小组攻关集团重点项目,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一切都和应流职工大学相关。
2002年,杜应流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干成了。当年,应流集团开办职工大学。“当时目的很明确,就为了解决集团人才储备的问题。”丁邦满说,在曾经的发展中,应流集团遭遇到的人才瓶颈与别的企业无二,尤其是在山区的企业,招引人才更难,应流的处理方法现在看来大胆且独辟蹊径。之后,应流职工大学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专业人才1000余人,且全部在该集团就业,成为如今应流的中坚力量。同时,该集团还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多人。随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快速成长,该集团目前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战新领军人才、115创新团队、省级技能大师等一批骨干人才,成为该集团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该集团拥有8大国家和省级主要创新平台,包括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如今,该集团已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我们安徽现在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一大批重量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科研人才。”丁邦满说,作为本土企业,安徽的科创资源是集团发展的根本依靠。
目前,应流集团已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能源研究院筹划共建氨氢融合动力联合实验室,运用该集团现有涡轴发动机产品基础和科研生产体系,突破氢氨燃机关键技术,力争实现行业首创。另外,该集团还在推进与北理工合肥无人智能装备研究院在混合动力系统领域深度合作,瞄准日渐增长的低空飞行器的迫切需求来做关键研发技术,聚集面向未来产业领域的新增长动能。(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实习生 许静怡 钱晟凡 文/摄)
联系人:袁经理
手机:13869365716 / 18253358315
搪瓷反应釜厂家企鹅电竞官网在|线观看直播频道,主要生产销售搪瓷反应釜、山东搪玻璃反应釜等产品,参数说明详细,,订购价格有优惠 网站地图